布依族医药学是几千年来布依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传统医学,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布依族的优秀文化,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
布依族医药历史(原始医药、巫医并存)
布依族医药历史悠久,民间医药十分丰富。布依族民间医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一些确有疗效的民间方药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验和临床验证,开发出不少治疗和保健用药,使传统的布依族民间医药走出了山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布依族医药在其发展漫长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经济、文化及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避免不了神灵、宗教、巫术的影响, 这就是布依族医药中所谓的“神药两解,巫医合一”。
巫医所能知晓的医理是无数代人的生活生产经验积累而来,已可看出整体治疗的端倪,他们强调要“全面考虑”。在这种“全面考虑”的理念下,人生病了要治病,人未生病要防病。
俗话说:“百人生百病”,指的就是每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因,特别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巫医深入到病人生活空间给病人治病,就能针对性地激发病人的生活勇气和信心,调动病人的抗病潜能,激活或促使病人体内分泌出某种抵抗该种疾病的物质,从而使病人对该病产生免疫力或抵抗力。
如癌细胞,并非细菌感染,而是人体自身生长出来的,根据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相生相克的规律,人体应该能有某种细胞能够克制它。如同“生存波”对抗“死亡波”“疾病波”,照巫医说法是“健康神”对抗“疾病神”。中医谓癌为“瘀”“瘀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了”,“瘀”化解了,“癌”消失了。
譬如巫医在作法中,学大禹跛脚,实为用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使之不堵塞,不“瘀”,为暗示性的表演。病人在巫医的咒语、做法等强烈暗示下,不自觉地配合了巫医行动,自动调集体内抗病的潜能,化解疾病细胞的聚集,结果是使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实质不是咒语本身的作用,而是通过咒语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巫医在对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等全部了然于胸后,再对症施治,自然手到病除,病人精神枷锁得以解除,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综上所述, 布依族医药利用传统信仰的力量,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它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是我国民族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所提供宝贵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具有借鉴发掘、整理与研究的重要价值。
布依族医药的病因观
布依医认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 气候环境(如黔南、黔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过去疟疾、脑炎等疾病常流行)、 饮食及 意外伤害三种因素。
布依医对疾病分类
布依医对人体疾病的分类和命名既有传统的方法,又有部分现代医学的病术语。
传统的分类命名法是将人体疾病归纳为108症、72惊风、6疗、6瘸。具体每个症的名称、症状及治法一般讲述不甚完全,多数民间医只能讲清楚几个症及治法。如6疗:分飞疗、乌疗、天门疗、脉门疗、地门疗等。6瘸:有串皮痛、走油痛、巴骨痛、锁喉痛等。还有各种痞症(如热痞、冷疹、羊毛疹、舌痞、绞肠痞等),中医常用的不少症名布依医也常用。
较年轻的布依医常用现代医学上的病名,如胃炎、肠炎、肝炎、胆囊炎、痢疾、肺结核等。
布依族民间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分为内治与外治。内治法多采用民间单、验方,以草药煎水、泡酒或炖肉内服;外治法常用的有以草药捣烂外敷、磨汁外搽以及用针灸、拔罐、针挑、刮疹、打火针、放血、爆灯火、推拿、按摩、割脂、结扎等方法。有少数民间医也同时采用现代医学的某些手段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布依族医的诊断方法
疾病的种类虽然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热性病和寒性病两大类病症,所以诊病时要辨其寒热,用药也分凉性、热性。布依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较多,主要有问诊、望诊、切诊、触诊,另外部分地区还有滚蛋诊、吹米诊、擦药水诊等诊法。
布依族对药性的认识及分类
布依族聚居地区,大多地势复杂,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甚少,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从一草一木开始,逐渐积累,最终在实践中形成医药知识。由于没有文字,祖祖辈辈通过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加之与其他民族不断地融合、交往,从中汲取别的民族优秀的医药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布依族医药文化。
在布依族地区,许多布依族民间医生在治疗上都知道“疮有六癀六疔,病分一百单八症”是从祖先那儿流传下来的,还有许多治病的汤头歌诀,如“爬不起坡,全靠矮坨坨;上不起坎,用点倒触”“全身打垮,全靠四块瓦”等医药谚语。布依族分布广阔,布依族医药,不同地区各具特色。有些布依族居于高山,在治疗毒蛇、毒虫伤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
布依族民间药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常用药近200种。无论是在省城还是在县市赶场天设摊、肩挑卖草药的布依人均不少。所出售的草药既有常见的如地星宿(天胡婪)、头晕药(蓝布正)、客妈兜(车前草)、大、小血藤、虎耳草、须须药(海金沙)、岩白菜(牛耳朵)、岩更豆(石吊兰)、八爪金等,也有少见的如三叶青、八角莲、竹节人参、蛇莲、和气草(一种兰科植物)、一支箭等。 传统的用药方式多用鲜药,很少炮制,只有为了外出行医或批量售药才加工成饮片。 药物用量无统一的标准,多凭经验取量。药性分寒、热、甘、苦、有毒或无毒。 用药亦注重禁忌及某些食物禁忌。
布依药有自己的民族药名,其名称是根据药物的功效、类别、性状、药用部位、生境习性等特征命名。现今多数布依医对于同一种药物不仅能用本民族语称谓,还能用汉语给予命名,从而方便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应用。
本文作者:田关莲( 云南中医药大学), 熊秋二( 盘州市第五中学) ,王春敏(云南中医药大学),高劼(云南中医药大学),尹丽华(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