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村是一个布依族古村落,位于北盘江峡谷岸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位置偏远,有一条公路进入。公路通车之前的天门村,与外界联系既难又少,那里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
到达天门村新寨组,在寨子里参观古老的吊脚楼建筑。几位妇女在门前编制手工艺品,她们介绍,正在编制的是花戛一带传统的“寿带”,老人去世后男人们佩戴这种“寿带”为老人办丧事。
一位中年男子坐在吊脚楼的吞口边,经同意我们走上他家的吊脚楼。进到屋里,与主人攀谈。房主人叫卢仕刚,60岁,思维很清晰、语言表达很准确。
先从这吊脚楼谈起。吊脚楼是布依族的传统建筑,一般有三层,中间层住人,顶层存放粮食物资,下层堆放杂物和关养牲畜。卢仕刚介绍,这种吊脚楼由两间两厦组成。两大间房,一间是堂屋,一间是厨房。两大间房的后面还有两小间房。两厦各有两个小间,一栋吊脚楼总共有六间房,四个小间作为寝室。这个布局设计精巧,利用率很高。每栋吊脚楼的屋顶都分成四个坡面,即两大间屋顶为前后两个坡面,两厦各一个坡面。屋顶全部盖土瓦,每一栋吊脚楼都古香古色,新寨组59户人家,有30多栋吊脚楼。
吊脚楼的产生,与布依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一句谚语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六盘水少数民族居住位置的特点:高山苗族水仲家,彝家住在石旮旯。仲家是古时候布依族的别称。布依族住在水边,都是海拔比较低的地方,气候炎热,人住在吊脚楼的二层以上通风通光都很好,是避暑避热的好设计。
卢仕刚屋里挂着一大一小一对唢呐,唢呐是布依族的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布依族红白事都吹唢呐,布依族唢呐有独特的乐谱,分别表达喜怒哀乐各种不同的情感,还有竞赛曲谱。我曾经听过一种叫“三滴水”的唢呐谱子,高低起伏,悠扬婉转,十分动听。也听过两对唢呐的竞赛,针锋相对,你追我赶,虽然不完全明白每一谱的内容,但竞争和和谐的气氛,劳动的场面和丰收的喜悦都能在唢呐声中感受到。
离开新寨组,去往鸭场组。鸭场组的吊脚楼比新寨组更多更集中。寨子里的路全部铺上青石板。寨子中央小广场上有一棵大榕树,鸭场人说那是一棵“神树”,它护佑天门人的健康和幸福。
据介绍,天门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年以前,吊脚楼的历史也达到了600多年。现有的吊脚楼大多为几十年,上百年的已不多了。
鸭场组寨子前方是一大片梯田,稻穗正在开始变黄趋于成熟,浓浓的稻香味扑鼻而来,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布依族住在水边,自然环境使他们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主。他们具有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主食也以大米为主,尤其喜欢吃糯米。秋收以后或每逢重要节日,都要打糍粑,家里来了客人,也打糍粑招待。他们将糯米加工成米面,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都要包弯角粑,弯角粑用米面捏成皮,内包红糖酥麻或富油,非常可口。
走进一户人家,看到一摞簸箕,这是加工粮食时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人工将簸箕装的粮食扬起来借助风的作用,去除糠皮,剩下粮食。这是一种相对原始的生产工具,在有了现代加工机械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地方已经绝迹,但天门村还保存着、使用着,而且这户人家的一摞簸箕是新的,旁边还有正在编制的竹垫,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
正在建设的安顺至盘州高速公路经过天门村,为天门布依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理由相信,随着安盘高速公路的开通,天门村的面貌必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