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古以来,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布依族地区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布依族是从古越人发展而来的。其服饰大体上都保留着古老的特点,《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因为布依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符合气候特点。
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服饰特点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
布依族妇女喜戴银手镯或骨手镯,戒指、银簪、项圈等饰品。一些布依族老年妇女仍保留传统服饰,头缠篮色包布,身穿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衣缝、下角分别镶绣花边及滚边。下身多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穿精美翘鼻子满绣花鞋,整套服装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于一体。
中年妇女的包头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大襟衣,并在沿左衽前下方镶嵌两三道带色布边,领前结扣处喜用银泡纽扣作装饰,袖口仍保留传统的古老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脚上满花鞋变成了半爿型或鞋尖处绣小花,改装后显得洁净淡雅,古朴端庄。未婚女青年服饰大体与中年妇女相似,但喜欢在包头布末端镶绣鲜艳花纹图案,埋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头簪之间。每逢节日、宴会,妇女喜佩戴各式各样耳环、戒指、项圈、发坠和手镯等银饰。
服饰来历
布依族服饰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唐、宋、明、清的历史演进。据《旧唐书·西蛮》记载:布依男子“左衽、露发,徒跣。”《新唐书·南蛮传》载:“自夜郎,滇池以西……有丝麻……,有幅广七寸。”明代《大明—统志》说“短衣科头”,郭子章《黔记·仲家》说:“椎髻,屣,……衣尚青色。”清《贵州通志·蛮僚》说:“以帕束首,屣屦……衣尚青。”
民国年间,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布依族中年男子多半穿大襟或对襟短衣,老年男子穿大襟或长袍,青年男子劳作时多穿对襟衣,全是自纺、自织、自染的各色土布衣。建国后,男式服饰有长衫和对襟衣两种。
明朝,万历年间郭子章《黔记》记载:“以青布一方裹头,着细折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缓仍以青袭之。”清初,布依妇女“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
衣短裙长,色惟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细折,镶边,委地数寸。自道光到宣统年间,贞丰妇女仍普遍穿衣脚圆而镶花边的各色短衣和各色百折长裙,包花格头帕,以银质首饰为装饰品。民国以后至建国初期,仍有少数布依族妇女穿短衣长裙,大部分妇女则已改裙为裤,衣裤肥大,衣长过膝,袖宽尺许,衣裤边缘镶有五颜六色的“栏杆”,鞋式为船形锈花鞋或毛边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