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铜鼓文化

佚名
2019-04-30
来源:布依族在线网融媒体中心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铜鼓文化1.jpg

铜鼓是唐朝末期遗留下来的文物,至今已留存上千年。据传承人余雁伟口述,他们是铁改余姓,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裔,后因朱元璋调北征南,南下至云贵川地区,由蒙古族转变成为布依族。最初,铜鼓是作为战鼓而存在的。后来为了驱邪,铜鼓大部分用于丧葬活动。铜鼓上的花纹有着特殊的含义,中间十二角星形图案代表十二地支,鼓面边沿的四个小突起代表年月日时四柱,根据大小、音质分为雄鼓和雌鼓,体、面积较大,声音较浑重明亮为雄鼓,雌鼓体面积较小,声音较细小。受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影响,特别是在1958至1980年期间,铜鼓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改革开放后,后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族活动需求等因素,也逐渐使用于较隆重的布依民族活动,登上了民族节日舞台,如“三月三”、“六月六”等。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铜鼓文化3.jpg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雁伟

铜鼓十二调即是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它以农历的十二个月为序,每调表达一年十二个月中,布依族人民劳动、生产及生活的情景,根据季节的不同,表现娱乐、春耕、种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丰收等。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 通常情况下铜鼓可以敲出1-3种不同声音。演出人数不固定,依据队形、场地大小等确定演出人数。敲奏铜鼓要求鼓者心、口、手合一。

演奏这些古老的调子,经常由铜鼓担任主奏,辅以皮鼓、锣、手镲等,曲调雄浑厚重、亲切感人。有铜鼓的村寨和大姓,都有人懂得鼓调并会敲击。在布依族人民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铜鼓十二则(调)最初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给后代,而且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后因政策形势变化,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开放,老一辈的传承人便通过文字来叙述描写,使得铜鼓十二则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铜鼓十二则(调)手抄本从清末留传至今。


阅读89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