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发先(1848—1906),布依族,出生于木马兰龙(今昌明镇摆龙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上旬,率众捣毁了江比犀头岩圣母堂,抄了传道士的家。接着围攻平伐天主教堂,攻打都六地主武装。惠水、龙里、麻江、都匀等地义军未及时前来配合,9月下旬,战争失利,被清军围困在翁树村,突围出击时中弹阵亡。
以上文字是《贵州省人物志》第94页的后一段,是关于贵定县清代人罗发先的介绍。笔者反复品读,总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心生疑问。于是翻阅有关罗发先的相关资料,结合实地采访发现,“罗发先的出生地在哪?”这个问题,《贵州省人物志》上的说法是有错的。
《贵州省人物志》上的文字说明,与罗发先的出生地有关的地名有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必定有错。一个人不可能有三个出生地。
《贵州省人物志》上列了三个地名:一是木马,二是兰龙,三是摆龙寨。这三个地名的关系,是不是古今地名的关系呢?是不是就是指一个地方呢?其实无论是古还是今,该地的这三个村寨名,从来都不是一个寨子,现也不是指一个地方、一个寨子。
就是村行政单位大合并的今天,这三个地名,虽都属贵定县昌明镇辖地,但它们所属却为两个不同的行政村——昌明镇的摆龙村和红光村。一个人出生地不可能有三个地方。那么,哪里才是罗发先的出生地呢?
先说摆龙村的摆龙寨。现贵定县昌明镇摆龙村,由原来的猴场堡乡的摆龙村和扁左村合并而来,前为布依族村,后是苗族村。习惯上,“摆龙”指的是原摆龙村的大寨、枇杷寨、白果寨、岩脚寨、边坡寨、谷仇寨、田坝寨、中寨、新街、老街、柏秧寨等村寨的总地名(不包含扁左片区),特指则是“大寨”,叫“摆龙大寨”,该地区无“摆龙寨”这一称谓。现摆龙社区,有罗发先的家族,他们的姓皆称“罗闵”之姓,使用的字辈相同。但罗发先绝对不出生在摆龙。
其次,红光村是有一个叫“木马”的布依村寨。但其不是罗发先的出生地。木马也是一个总地名的称谓。
其包括,木马寨、木马新寨、立石寨和半坡寨。
再其次就说一说兰龙这个地名。现在如果有人向红光村村民提起“兰龙”这个地名,当地人也会一时摸不着头脑。兰龙是拉炉的转音。拉炉又写作拉六,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语地名。“兰龙”或是该地、时间再向前推一点的地名称谓。可能是出自苗族语言的地名。该地现居民多以“罗闵”之姓氏为主,均为布依族。而“罗闵”之姓氏的人是明朝廷镇压干把珠(苗族义军首领)(最后一战地在今昌明镇的翁树河至都匀市毛尖镇摆忙一线。时间是明天顺三年,即公元1459年)之后才迁入该地区的。而拉炉是罗发先的生长地,也不是出生地。所以,说罗发先是拉炉人没错,说他出生地在拉炉则与实际情况不符。
据罗发先后人介绍,罗发先出生地叫立石寨。因立石寨与木马、木马新寨和半坡寨,习惯上其总地名称为“木马”。所以有人将其说成是木马人。也因为,有人分不清罗发先出生地和生长地的原因,竟用“拉炉木马”称之,于是就有了“木马拉炉罗发先”这个称谓。其实,罗发先的出生地叫立石寨。立石寨与生长地拉炉相距近四、五公里远哩。现立石寨为罗发先三弟罗发科后人的居住地。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贵定县增设新添营以扼黔桂咽喉。将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山后五牌,这种划分直到清宣统元年改设区乡为止。东牌范围包括今定东、定南、虎场一带;南牌范围包括今昌明和云雾二镇;西牌范围包括今马场河、盘江、沿山、和平、巩固、石板一带;北牌范围包括今德新、新铺、光明;山后排范围包括今宝山、落北河一带。这时,全县共有大小村寨754个。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贵定县隶黔中道,撤东、南、西、北、山后五牌,设八个区。清宣统元年改设区乡时,该地为贵定县南乡。
综上所述,罗发先出生地应是:贵定县南牌立石寨,即今贵定县昌明镇红光村立石寨。(文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