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武装抗教布依族人物罗发先牺牲之谜

文德全
2019-06-12
来源:布依族在线网融媒体中心

罗发先和吴朝俊,他俩都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可以说都是一生数代不愁吃、不愁穿的人家。那他俩又为什么还要“打洋”(贵定昌明群众称罗发先武装抗教为“打洋”)呢?又为什么还要抗苛捐杂税呢?简而言之,是为了民族大义。他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强盛的这个目标,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并为之付出了生命。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俩都有儿子为这个目标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吴朝俊一战殇二子

据《吴朝俊领导的抗暴斗争事迹》(作者,陈朝魁。载于黔南文史资料选辑)载:光绪三十三年(应为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三月,吴朝俊领导内外套苗、水各族人民武装起义,反对洋教的入侵,波及到贵定、独山、三都、丹寨、凯里、平塘等七县。这就是《罗发先家书》提到的“三月初五得了信”所指的事,即相约起义的时间。

起义后,吴朝俊义军两次攻进都匀府城,多次与各地义军或地方仁人志士一道,征战凯口,冲击王司教民,攻打三都烂土,起义军声势浩大,清政府不得不组织大规模的镇压,“大府檄贵东道瞿鸿锡”不得不“驻节都匀”。十月,瞿鸿锡纠集大批清兵,分兵马场、普安、王司,进攻内套义军毛栗营。义军奋起抗击,激战数天,终因装备差和寡不敌众等之故,毛栗营被清军攻下。此役,起义军以数百名将士的牺牲,捍卫了起义军誓死反洋教和坚决与反动的清政府作抗争的尊严。其中,义军“部将韦良臣、吴邦英和吴朝俊的四子吴献行、五子吴成竹”就在阵亡将士之列。次月,吴朝俊也不幸被捕,后就义于都匀。吴朝俊父子的牺牲,激励着起义军官兵,起义军转变战术,征战三都、都匀和独山等地,不断打击清军和教民。起义军最后于次年二月,被清军残忍镇压。

罗发先三个儿子之谜

罗发先至少育有三男一女。其中的三个儿子都是其组织、领导起义军的得力助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罗发先之子——罗朝德、罗朝印、罗朝安,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均成为谜。其三个儿子的归宿如何更是说法不一。本人现就个人走访、查阅资料和史籍,谈一谈其三个儿子之谜。

据《罗发先反帝反清的斗争》(作者罗盛奇)在谈到《罗发先家书》为谁所作时描述:“此信是罗发先次子罗朝安写的”,接着又讲:“不幸的是,后来罗朝安在贵阳被捕也牺牲了”。按罗盛奇的说法,罗朝安就是罗发先的次子,即其三兄弟中排行为老二,并就义于省府地贵阳。《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载:“前往贵阳购买枪枝的罗发先次子罗朝安亦在贵阳被捕遭杀害”。以上两种观点均认为,罗朝安是罗发先之次子。

但根据《罗发先家忆纸薄》的记载,罗朝安为罗发先之第三子,为幺儿。

《罗发先家忆纸薄》产生于罗发先之后人,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年十一月十日”,即:1933年农历十一月十日做的那场“法事”。主持这台“法事”的主角是罗发先之孙、罗朝印之子闵芝强。《罗发先家忆纸薄》中以闵芝强的口吻称闵朝印为“故显考”,称闵朝安为“叔考”,称闵朝德为“伯考”。又据罗发先墓碑文,孝男的排名之先后为“德、印、安”(从右至左)的排序。由《罗发先家忆纸薄》和罗发先碑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排序,即罗发先的长子是罗朝德,次子是罗朝印,三子是罗朝安。(民国时其家族已将“罗”姓改为“闵”姓。)

当年,笔者在采访闵芝强之子闵永仕(已故)时,该《忆纸薄》不在拉炉闵永仕家,是他带笔者和闵永权老师一起到剌蓬寨闵永和家看到的。

当时,闵永仕说,他与闵永和(罗朝德之孙)是堂兄弟的关系,一定能得看。他还说:“‘法事’是我们家做的,闵永和家有事,来拿去用的”。

罗发先三个儿子献身之谜

罗发先在清末反洋教反清,可以说是抛家舍业的。其不但为之献出了生命,房屋被焚毁,田产被没收。他至少还有两个孩子也为之付出了可贵的生命。

现因罗朝德和罗朝安有坟无碑,其后人由于时间长和没有家庭文字记载等原因,他们俩过世或牺牲的过程、原因、时间、生卒年已无法弄清。目前,从相关的文字材料分析,我们也很难得出确切的答案。但其大致情况还是清楚的,即罗发先至少有两个孩子在这场抗争中献出了生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罗发先起义之初(起义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即1905年至1906年),其三个孩子是还在世的,他们没有一位是在起义之前亡故的。在1905年罗发先就开始密谋起义,其三个孩子是其主力。故此,罗盛奇在《罗发先反帝反清的斗争》一文中说“由罗发先的三个儿子出面,与寨上能说会讲、善于交际的年青人,以向老人拜年为名,分赴各寨联络群众”。说到“翁树河之战”时,则说:“罗发先次子罗朝安,三子罗朝印突围而出,投奔了都匀吴三帅,参加都匀内外套人民的起义”。由此推测,罗发先长子罗朝德在“翁树河之战”中或此之前就已就义。

《罗发先家书》在谈到“翁树河之战”之后,则说“就是地方人不好,父子三人好伤心”的话,这也说明,老大罗朝德已不在世了,否则会说“父子四人”,不说“父子三人”了。

《贵定县志》罗发先专条中却又是不同的说法。专条则载:“(翁树河之战)罗发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其长子(罗朝德)和三子(指罗朝印)也相继阵亡”。

而《贵定县志稿》在记载“翁树河之战”后则有:“报于省,出赏格缉其二子,籍其逆产”之说。

综上所述,“翁树河之战”中至少罗朝安牺牲于“翁树河之战”或之前的战斗。

三子中是谁就义于贵阳

罗发先之长子罗朝德牺牲于“翁树河之战”或之前的战斗。那么,是谁就义于贵阳呢?相关史料,都说是罗朝安,并说罗朝安是次子。

但罗朝安不是次子,而是三子。问题出在《贵定县志稿》的“出赏格缉其二子”上。究竟这“二子”之“二”是,两个儿子呢?还是第二个子呢?莫衷一是,因为这个事情纠结不清,造成了谁就义于贵阳也就成疑。有人认为是“二子”特指罗朝安,故说罗发先有两个儿子死于“翁树河之战”。故有“其长子(罗朝德)和三子(指罗朝印)也相继阵亡”之说。这也还因为,1908发出《罗发先家书》还提到罗朝安之故,才将罗朝安定为“次子”。我们要弄清罗发先三个儿子的事,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资料实物的证实。

当年,闵永仕对笔者说:“是谁在贵阳就义,那就不晓得了。”他又说:“我家太公(指罗朝印)没有坟,老太是有的”。闵永仕推测说:“‘打洋’失败了,可能为了活命,我家太公到外面去发展去了。家里一直没有太公的下落”。(文德全)

阅读30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